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無量乃無有限量,四無量心是佛教最高道德觀念,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根本法門。
慈心即與樂心。眾生需要快樂與幸福,要設(shè)法給予他,見人受苦受難,內(nèi)心起同情心,給人安慰??鬃釉疲骸袄衔崂?,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就是講要有同情心。佛教之所以提倡普度眾生,就是在擴大同情心的基礎(chǔ)上,以一切眾生為對象,進一步增長慈憫之心。中國漢傳佛教強調(diào)素食,原因再此;佛教所提倡的報四恩也是與慈心分不開的,尤其報父母恩。
《梵網(wǎng)經(jīng)》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其思想進一步把報恩對象擴大到一切眾生世界,更體現(xiàn)了慈與樂之心。
悲心即拔苦心,到大悲心是菩薩利益眾生,趨向佛境的重要法門。有了大悲心才能積累自利利他之無邊功德,故修持應(yīng)以大悲為上首。眾生中有傷殘、衰老、孤兒寡母他們都需要幫助,渴求同情,這時就需要大悲心之體現(xiàn)。救護貧窮者,安慰苦惱者,使他們消除衣食之憂愁,心靈之創(chuàng)傷。佛法是以一切眾生為對象而起“同體大悲”,從慈悲心出發(fā)給予眾生愛語利行,同事種種善巧方便利濟眾生、和合眾生,使人們獲得現(xiàn)實利益。這是佛教徒應(yīng)具備的德行,也是達到利益人類之目的。
喜心即生慶悅之心,憂悲苦惱是人們精神上的痛苦,無益于身心健康。佛法教導(dǎo)人以無量歡喜心施與眾生。使眾生從煩悶熱惱中解脫出來,獲得清涼與安樂。世界上眾生之間不能團結(jié)、不能和樂相處,又有何幸福而言?一個家庭和睦,盡管有錢擁有飯吃、擁有房子住,仍然充滿痛苦。佛法凈化人心的根本要求就是和平相處、互相尊重,僧團中以六和敬約束自己,處理人際關(guān)系。佛法以喜無量心調(diào)節(jié)人們思想情緒,使人們減少煩惱的困擾,獲得心地清涼,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dǎo)人們努力向上、向善走向光明。
捨心即樂施與人之心,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菩薩之利他行。佛法的自捨己樂,施與他人。對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而是內(nèi)心平等之懷,不落纖毫警覺。人類而言,最難捨是生命和身體,其是事業(yè)的根本。佛法中“人身難得”就充分說明人身是最寶貴的。有許多高僧大德為弘揚佛法,利益大眾都以身殉教,如八大指頭陀教安大師等,他們自捨己樂的高尚情操,留下永垂不朽之形象。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體現(xiàn)了佛教利生濟世的精神,是佛弟子依教奉行主信條,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