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一
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飛躍發(fā)展的社會。高科技日新月異,信息社會突飛猛進,讓人們感到眼花繚亂,應接不暇。放眼世界,令人憂喜參半。憂者,盡管人類的知識層面有所提高,生活也有所改善,但現在的這個世界卻越來越不太平。戰(zhàn)爭(盡管是局部的)頻仍、疾病蔓延、饑餓肆虐、環(huán)境惡化、恐怖猖獗,等等,這一切,仍使一部分人生活在饑寒交迫、水深火熱之中;喜者,四海之內,我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國泰民安,一派幸福祥和景象??萍茧m然尚不如發(fā)達國家先進,生活雖然不如發(fā)達國家富有,但社會安定,人們安居樂業(yè),國人為已步入小康而感自豪。
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國際國內的大環(huán)境之中。我們雖然已進入小康社會,但僅是小康而已。我們還要求發(fā)展,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人民的生活過得更幸福。所以我們絕不能得過且過,故步自封;我們要居安思危,奮發(fā)圖強。我們要加強三個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使我們的國家盡快構建成“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
要想構建和諧社會,首先要使社會穩(wěn)定。穩(wěn)定的問題有物質的因素,但往往是從精神方面引發(fā)出來的。我們的國家總體上看是穩(wěn)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穩(wěn)定的因素。我們現在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過去的一些觀念、規(guī)矩、習慣正在被沖擊,被改變。處在這種情況下的人們,一時還不適應,甚至要在迷茫中徘徊、競爭、選擇、歸屬、落定。同時,這個時期的一些社會現象,也給人們心理造成壓力和失衡。職工的下崗,官僚的腐敗,行業(yè)的不正之風,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們的情緒和判斷。還有,一些不負責任的行為和言論,傷害部分群體感情事件的發(fā)生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容易產生心浮氣躁、一觸即發(fā)的不良反應。一旦爆發(fā),就會影響社會的安定,造成不堪的后果。怎么辦呢?一定要未雨綢繆,多加疏導,調整好人們的心態(tài),把這些不穩(wěn)定的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現代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們心理活動并解決人們心理障礙的一門科學,對此我并不通曉。但我知道,人們,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非常需要心理的慰藉,需要心靈的溝通,以便不用藥物(根本沒有這樣有效的藥物)而解決心理上的疾病。我個人認為,心理疾病的治療主要靠心態(tài)的調整。通過心態(tài)的調整,使人們的心理痛快了,心氣順了,對一些想不開的問題想明白了,想開了,失衡的心理平衡了,人們的生活舒心而愉快了,這就達到了治療的目的。人們有了好的心情,盡管物質生活差一些,精神生活照樣會充實愉快;盡管社會上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人們也能理智地去處理,也會理解多于責難。人們的心氣平和,家庭才能祥和,家庭祥和了,國家才能祥和,國家祥和了,世界才會祥和,才會有世界和平。
二
在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歷史大任中,人人有責,而佛教界對此不僅責無旁貸,我們還要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恰恰與我上面所談的心態(tài)調整不謀而合,愚尼即此談以下幾個問題:
萬 法 唯 心,心 莫 大 焉
佛教一向重視“心”的作用。《華嚴經》中“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的佛語,被視為佛法心要的高度概括。在佛弟子看來,我們內在身心乃至外在山河大地,無非都是因為心所造的業(yè)力所成。大乘佛教總結為“萬法唯心”,就是說,世間三界五道、出世間的聲聞、緣覺皆是由心而生。然而,盡管萬法唯心,心莫大焉,但包括人類在內的三界一切眾生都被無明所覆,而產生貪、瞋、癡,致使煩惱叢生,最終導致生老病死的苦果。在這種認識的背景下,佛教提出了“自知其心”、“自宰其心”、 “自凈其心”的心理發(fā)展路線,而達到明心見性、自證自悟、自成佛道的自我解脫的終極目標。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這次世界佛教論壇所定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不禁恰當及時,而且也為佛教界搭建了一個世界佛教對話平臺,這也是一個佛教界大有作為、大顯身手的平臺。
心 和 則 世 界 和 平
? ? 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guī),為了使這個小世界和睦、和諧、和平,先賢為寺院制定了“六和敬”的規(guī)則:據《南山鈔》載,要使寺院安詳和諧,井然有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理和”,即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二是“事和”,也叫“六和”(“六和敬”)。即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簡單解說:和,就是和諧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見解一致地共同修學(見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財物(利和),生活上相互照顧(身和),言語上互相勸善止惡(口和),思想上彼此友愛敬重(意和)。通過這六和達到僧團的和諧一致。這是從一個寺院說起,大而廣之,可以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就整個佛教來說,它從印度傳入中國,經過兩千年,已完全融入中國文化,這其中就蘊含著“一團和氣”,氤氳著一股“和風”。佛教基于其緣起思想和平等觀念,向來講究“和”,是主張和平的宗教。按照緣起說,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因緣而孤立存在,萬事萬物息息相關,是一種和合共生的關系?!督饎偨洝吩疲骸笆欠ㄆ降?,無有高下?!狈鸾叹鸵o緊抓住這個“和”字,廣為宣教,要讓這股“和風”吹進世界每一個人的心田,要讓世界和平,從每一個人的心開始!
心 安 則 社 會 安 定
? ? 中國佛教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為求達摩祖師為其安心。所為者何?就是他感到自己心中還存有妄執(zhí),心中還有煩惱,煩惱使其心惴惴不安,所以求師父幫助安心。一個人的心情不安定,整天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從小的方面說,會影響身體健康,家庭不和,甚至影響工作;從大的方面說,由于一個人的心不安,會導致理智的喪失,引發(fā)許多社會問題,往往是社會不安定的一個因素。
為使社會安定,必先使人心安定。首先,最為關鍵的一條是,一個政黨,一個政府,要有為民安定的政策和落實政策強有力的措施。作為宗教,要輔助政府做好為民安心的工作。說到為人安心,佛教自有其般若智慧。兩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靜定,睹明星而悟道。他說:“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边@兩句話表明,佛祖此時此地已達到“安靜”的極致。有了佛祖的“安靜”,才有后來諸多高僧大德、修持入定的禪者流傳下來的 “安心”、“心安”、“面壁”乃至由“此岸”到達“彼岸”而進入禪境的一個個佳話。佛禪所謂的安心入定,不僅僅指的是形式上的“坐禪”,更深層的意義是追求一種境界。而且佛教禪法的修習更注重倫理道德的修養(yǎng)。佛教禪法以“戒”為根基,所謂“禪定心城,以戒為基”,主張只有滿足一定的心理和行為道德規(guī)范,才有可能產生良性“安定”的境界。而大乘佛教則進一步認為,要普度眾生(此指為眾安心),首先自己要發(fā)菩薩行之“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的四宏誓愿。也就是說,從現代的觀點來理解,叫人安心、定心,必須以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作保證,并以般若智慧的正見為中心,使禪定和般若智慧相輔相成,方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 ? 以上是就佛教自身而言。對于一般人來說,有一句俗話叫作“心靜自然涼”,就是要順其自然。一般人不能坐禪,但可以從禪者“安心”的妙法中到啟示。比如禪者所說的“靜中求靜未為貴,忙中取靜才是真”就很值得借鑒。禪林有言,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絲線,這和“餓了吃飯,困了睡覺”是一個道理。順其自然,不去強求而已。要用“不休中亦能休、不閑中亦能閑”去克服那種“休而實不休、閑而實不閑”的心亂如麻的狀態(tài)。只要把心“放下”,用平常老百姓所說的“沒心沒肺”(不把煩惱裝在心里)去對待生活中的那些不快,常人的“心靜”是可以作到的。晉代大詩人陶潛(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痹跐L滾紅塵、嘈雜人海中能留下一片“安心”的凈土,節(jié)欲凈心,使現代高節(jié)奏的生活能夠緩一緩,哪怕有一瞬間的“心安”,在寧靜祥和的輝光中,有一刻的物我俱忘、天人合一的感覺,那是何等的愜意??!
總之,人心的安定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心安則社會安定。
心 凈 則 國 土 清 凈
? ? ?世界和諧,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情與無情)的和諧。佛教基于“依正不二”的法門,主張人與生存環(huán)境相和諧?!耙勒倍帜恕耙缊蟆?、“正報”之略稱?!罢龍蟆敝副娚酥林T佛,是生命的主體;“依報”指生命主體所依賴的國土,即生存環(huán)境?!耙勒欢笔欠鸾瘫姸嗖欢ㄩT中特別重要的一門。用現代意識來說,就是生命主體與其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統一體性。這是佛教處理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立場。由此出發(fā),佛教對生存環(huán)境深深地愛護,草木非情皆有性,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大珠禪師語錄》卷下),就是說,應該像愛護有情眾生一樣愛護它們。因此,中國佛教素有育林護山、綠化環(huán)境的優(yōu)良傳統,“天下名山僧建多”,至今尚可見寺院多是林木扶疏、景色宜人的所在,就是最好的證明。
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引自《維摩詰經》)?!备鶕@個意思,圣嚴法師提出的“心靈環(huán)?!北憔哂蟹浅,F實的意義。佛教認為只有內心平和與安定,才有外在的和諧與安寧。內有不和的心因,外就有不和的事緣,彼此互相影響,推波助瀾,才會形成種種沖突、暴力乃至戰(zhàn)爭。所以中國佛教禪宗認為,外部的“凈”來自心“凈”。對此,六祖慧能進一步指出:“東方人但凈其心即無罪;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罪過),迷人愿生東方。兩者所在處,并皆一種心地。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凈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這段話的中心意思就是說,不覺悟的人向外求“凈”,豈不知“心凈則佛土凈”,只要心干凈了,佛就在心中。佛教提倡“心靈環(huán)保”的真正意義也就在于此。只有將對生存環(huán)境的愛護與“心靈環(huán)?!本o密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帶動國土乃至整個世界的和諧與清凈。
心 慈 則 人 民 幸 福
佛陀要求眾弟子,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法華經》)愚尼作為佛門弟子,也曾發(fā)下宏愿:“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边@些年來,自己一直在實踐這一誓言。我所住持的天津薦福觀音寺(前身為天津薦福庵)的尼眾在賑濟災荒、扶貧助困、捐資助學、慈念護生等方面共捐資幾百萬元,實物十幾萬件。做的這些事情,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勵,社會上一致的好評。如1997年冬天,河北省張北地區(qū)發(fā)生強烈地震,我們組織眾僧尼,僅用四天時間,就募集了大批資金和物資,冒零下二十多度的嚴寒,將十噸水泥、一百箱礦泉水、一百六十套爐具、五百桶食用油、三千套衣被親自送到災民手上,這是全國第一個趕往災區(qū)救援的宗教團體,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為此,《中國宗教》還專門發(fā)了我們救災的照片。1998年我國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之災,2004年印度洋的地震海嘯,等等,只要是災難,不管國內國外,我們寺院都竭盡全力進行支援救助。除了重大災難的救助外,平常對孤寡老人、貧困學生、殘疾人、貧困農民和困難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隨時隨地進行救助。為了慈念護生,我們還認養(yǎng)天津動物園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為了使慈心發(fā)揚光大,光靠佛教本身還是不夠的,必須把慈心普及到整個社會,使大家都明白,心慈的人,使別人得到幸福的同時,自己就是一個幸福的人。所以。我們要把慈善事業(yè)搞成社會化,使“慈悲濟世,利樂眾生”的理念化為和諧社會的美好現實。為此,我們積極倡建了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會,天津薦福觀音寺一次出資4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使基金會活動很快開展起來。
作為一個佛教徒,所做的慈善事業(yè),本為我的份內之事,為了社會和諧,為了眾生幸福,我愿鞠躬盡瘁,一如既往,把慈善事業(yè)做得更好,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佛教界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