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薦福庵作為河東區(qū)唯一的佛教活動場所,于1996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一舉行了佛像開光盛典,恢復了宗教活動。愚尼時年二十四歲,剛從上海佛學院畢業(yè)返津,肩負起重振道場之大任,誠惶誠恐;面對百廢待興的伽藍,遂發(fā)大愿,只用數(shù)月即將原址整修完善,呈現(xiàn)小巧凝聚的格局。重現(xiàn)平日經(jīng)聲佛號、暮鼓晨鐘之景象。祖訓“日辦常住夜辦道”明月清風之下,燃一燭沉香,止觀入定良久,不由浮想聯(lián)翩,為能夠弘化于此而認知佛教緣起之法、為清末民初能工巧匠起脊造殿之精湛工藝所折服、更為周氏家族捐獻廟宇之無量功德而歡喜贊嘆!
薦福庵始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歷時兩年落成,原是周公祠的家廟。周公祠是皖籍人士周馥的祠堂。他歷任津海關道兼天津兵備道、直隸按察使、直隸布政使、兩廣總督等職,在天津協(xié)助李鴻章辦理洋務達三十年,多次參與或主持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天津發(fā)展的“新政”晚清遜帝溥儀也對周馥褒揚有加,賜溢號“愨慎公”因此當他于1921年病故后,津門震動很大。經(jīng)社會名流嚴修、李士珍等老先生聯(lián)名上書北洋政府,因此為其建祠紀念,祠旁加筑薦福庵。早期由一山和尚和其弟子住持,安居清修,道行精深,曾為凈土宗大德印光法師贊許,為近代天津寺廟中少有的清凈道場。一山和尚圓寂后,由其徒繼任主持,前后達三十余年。周馥之孫周書鼗先生為天津工商界進考人士,解放后主動將祠堂獻給政府,將薦福庵交于天津佛教協(xié)會管理。五十年代中期由市佛協(xié)安排尼僧明宗移住此庵,改為比丘尼道場。文化大革命期間,佛像被砸、經(jīng)卷遭焚、僧人被逐,受到嚴重破壞,浩劫中工廠占用改成民宅,僅存三通石碑收藏于歷史博物館。
在黨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英明政策貫徹和落實下,恢復了宗教活動的薦福庵在開光法會后,香火旺盛、道場興隆,雖然占地面積有一畝多地,但是具有清代建筑風格的六間寮房,莊嚴而又古樸,磨磚對縫,小巧凝聚,以及坐北朝南三楹大殿,都是民國時期建造,沒有遭到破壞,一尊銅制釋迦牟尼佛據(jù)說是清代鑄造,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6年9月,我們從緬甸迎請白玉釋迦牟尼佛一尊及天津美院王之江教授塑造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尊彩塑菩薩像,莊嚴肅穆、栩栩如生,其藝術水平很高,是珍貴的佛教藝術品。著名書法家孫其峰、龔望、余明善、劉炳森、華非、杜明岑,以及中國佛協(xié)會長明揚法師等都賜墨寶于庵內。三層精致寶鼎、美觀的銅方香爐使得道場愈加莊嚴。寺管會成員李可家、李莉娟二位居士不辭勞苦,大力協(xié)助寺內工作,二位居士以廟為家,護持道場的精神,令人欽佩,庵內十余位尼僧過著清凈無為的生活。每年薦福庵都要舉行浴佛節(jié)、觀音法會、臘八法會等法事活動,都有上千人來參加隨喜,場面隆重、道場莊嚴。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深得民心,信教群眾過著祥和的宗教生活。薦福庵為河東區(qū)增添了一處絢麗的人文景觀、作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風格獨具的尼庵向國內外社會各界傳播著和睦、安寧、友善和幸福。
2002年,因為地勢所限、不能滿足日益增多信教群眾過宗教生活的需要,我們異地重建遷址到大直沽新的寺址。要離開生活修學近七年的薦福庵,不猶
感慨萬千,愿心中那份寧靜、輕安、回味常駐心田!